浏览量:13906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2-07-21 17:23:25
7月21日下午,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机构主办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正式开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将共商全球发展大事,共促青年发展行动。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于7月23日承办“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关注青少年教育议题,为关心青年发展的各方面机构和代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为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培养和储备合格人才。
青年是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梳理过往,中国青基会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青少年提供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进入新世纪,希望工程全面升级,推出一系列新型公益服务产品。
广东实施希望工程30年来,始终聚焦青少年“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深化公益服务领域,探索公益创新举措,为新时代希望工程发展打造南粤大地的生动样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条件不均等,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因贫失学,如何让这些孩子都“有学上”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希望工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当时,广东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偏远山区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有4个国家级扶贫县、31个省级扶贫县,粤北石灰岩地区是当时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每年有7万名少年儿童因贫辍学或面临辍学。
打动无数人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
1992年5月,广东开始正式实施希望工程;1994年7月,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广东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推动南粤青少年事业全面发展。
30年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广东青基会不断创新动员方式,拓宽公益参与渠道,从原来单一的组织动员和传统媒体宣传动员走出一条社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动新时代广东希望工程事业创新发展。
“希望工程·南粤会亲”
让助学行动焕发时代新活力
1992年5月7日,广东希望工程办公室收到了第一笔来自顺德市大良镇汤先生的200元汇款;5月9日,收到第一笔广州金融专科学校91301班全体同学派代表送来的200元爱心现款……一笔笔爱心款项不断汇入南粤希望工程,同年7月,广东第一批5000名失学少年儿童得到资助。
1992年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广东学子寄来“三好学生”证书
在受助学子写给资助人的感谢信中,广东青基会的工作人员注意到,有不少受助学生及其家长提出想当面感谢资助人,于是广泛征询意见,精心策划会亲活动。
1994年7月,来自韶关、清远、河源、梅州、肇庆等五市的40位希望工程受助学生代表,来到广州参加“羊城会亲”活动,与他们的资助人见面“会亲”,营造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浓厚氛围。
第六届羊城会亲活动合影
2008年,广东青基会将“羊城会亲”整合升级为全省21个地市都举办的“南粤会亲”。
“南粤会亲”通过联合大企业为社会爱心资源搭建平台,降低公众参与门槛,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架起交流桥梁,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南粤会亲”,累计结对帮助34746名困境学子,资助金额超5300万元,成为广受社会爱心人士好评和南粤困境学子欢迎的品牌助学活动。项目荣获希望工程2021年度“地方创新希望项目”荣誉称号。
“希望乡村教师计划”
规模化动员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帮助乡村学生“上好学”
五华县畲维希望小学是广东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建成于1993年1月,由深圳西湖企业集团公司捐赠援建。
从第1所、第10所、第100所再到第890所,这些希望小学散落在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新疆、西藏……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教育资源投入的力度加大,援建希望小学等硬件设施已经逐渐趋于饱和。
而与辍学相比,广东偏远地区乡村教育面临的更大困境是师资力量的匮乏。据调查,粤东西北地区教师结构性缺编情况比较突出,其中专职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编率更为严重,达70%以上。
2015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农村基层,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启动“希望乡村教师计划”。
项目每年招募优秀青年志愿者到粤东、西、北地区的乡村学校进行为期1至3年的支教服务。缓解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局面,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
2020年岗前培训“乡教计划”志愿者大合照
服务于潮州市饶平县下寨小学的许锐锋老师,他带的16名毕业班学生有4位考上县重点中学,是该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且成绩和县重点小学并列第一。
位于粤北山区的乐昌市廊田镇白山小学教师平均年龄由51岁降到37岁,老师每周上课量由27节降至17节。
潮州市潮安区田东小学仅有5名在岗教师,学生流失严重,濒临关闭,支教志愿者到来后,不少学生“慕名”转学回到村里读书,学生人数15年来首次实现增长。
五年多来,广东青基会累计选派4277名志愿者到粤东西北地区12个地市1679所乡村学校,提供逾200万节精品课程,服务超过50万山区学生。
“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已经为广东大学毕业生参与希望工程和志愿公益活动的“第一品牌”。
“大湾区+公益”
搭建粤港澳公益爱心桥梁
广东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1993年与香港苗圃行动联合举办“行路上广州”大型步行筹款活动,活动累计吸引5000余人次参加,以身体力行的健行方式为乡村学校和学生筹集善款超港币7100万元。
从与香港苗圃行动合作为开端,也打开了粤港澳公益合作道路:香港同胞杜景成医生捐赠3000多万元在全国各地援建70余所希望小学;借鉴港澳民间救援组织力量的经验在2007年筹建国内第一支民间救援辅助队——广东救援辅助队;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学子赴湛江市赤岭小学洋水岭校区开展“童享不凡”乡村美育营活动,我们还将孩子们的画作带到澳门,举办第一届粤澳&希望乡村联合巡回画展。
在粤经商的俄罗斯商人专门将资助款送到希望工程办公室;定居海外的颜思奋伉俪为广东乡村学校捐建13所“幸福厨房”;定居内地的港籍退休人员梅阿姨资助南粤困境青少年;香港街舞青年也前往广东乡村学校开展街舞公益课堂......
越来越多的大湾区爱心人士与爱心企业,把广东希望工程作为参与公益活动、做慈善的第一选择。
第一届粤澳&希望乡村联合巡回画展澳门展区
香港街舞青年戴圩翔和他的学生
收到“颜思奋奖学金”的学生寄来感谢信
“互联网+公益”
助力解决青少年“急难愁盼”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广东青基会联合广东省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粤省事和多家爱心医院、平台、机构发起“广东青少年大病救助工程”项目,打造“互联网+大病救助”模式,利用互联网构建起希望工程“及时雨”个案救助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大病救助“公益配捐”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患病青少年解决医疗费问题,为患病青少年抗击病魔“提档加速”。
“如果没有大病救助这个项目,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们这个家就完了,真的谢谢你们!”患儿父母对前去看望受资助患儿的广东青基会工作人员感激地说。
广东青基会工作人员到患儿家中回访
截止目前,大病救助项目上线筹款项目249个,筹集2291.79万元,拨付善款1964.72万元,惠及355个患者家庭。
其中,“助力3岁月滢迈向移植仓大门”,仅用2天时间筹款达24.9万元,共15132人次参与。“九岁男童确诊急性淋巴白血病”发起公募筹款相当于个人发起筹款金额的48.5倍。“
广东青少年大病救助工程”已逐渐成为南粤患病青少年想得起、信得过、找得到、靠得住的创新项目。
目前,大病救助已上线先天性心脏病、脊柱侧弯、唇腭裂、眼部疾病、骨关节疾病、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寻声者”耳聋救助等疾病救助,为患病青少年提供资金资助、康复器械、社会筹款等服务。
从1992年到2022年,广东希望工程走过30年,将爱与希望播撒在南粤大地,帮助数以万计的困难青少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点亮了无数的梦想与未来。
踏入时代的新征程,广东青基会将继续拓宽公益参与途径,号召全社会奉献爱心、捐资助学,团结和凝聚各界青年力量,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更好发挥希望工程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